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一》原诗、注释与赏析

【原诗】

《拟挽歌①辞三首》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②。

昨暮③同为人,今旦⑤在鬼录⑥。

魂气⑦散何之2,枯形⑨寄空木⑩。

娇儿索(11)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12)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注释】

①挽歌:挽柩者所唱哀悼死者的歌,泛指对死者悼念的诗歌或哀叹旧事物灭亡的文辞。

②非命促:并非生命短促。意谓生死属于自然规律,故生命并无长短之分。

③昨暮:昨晚。同为人:指还活在世上。

⑤今旦:今晨。

⑥在鬼录:列入鬼的名册,指死去。

⑦魂气:指人的精神意识。《左传昭公七年》疏: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

⑧散何之:散归何处。

⑨枯形:枯槁的尸体。

⑩奇空木:安放于棺木之中。

(11)索:寻找。

(12)千秋万岁: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

【翻译】

人命有生必有死,早终不算生命短。

昨晚生存在世上,今晨命丧赴黄泉。

游魂飘散在何处?枯稿尸身存木棺。

娇儿找父伤心啼,好友痛哭灵柩前。

死去不知得与失,哪还会有是非感?

千秋万岁身后事,荣辱怎能记心间?

只恨今生在世时,饮酒不足太遗憾。

【赏析】

陶渊明的诗明白如话,造句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似枯而实腴,自然而有妙趣。

本诗开宗明义,说明人有生必有死,即使死得早也不算短命。这是贯穿此三诗的主旨,也是作者对生死观的中心思想。

在东晋的时候,能像陶渊明这样把生死看得很透,能提出有生必有死这样的命题,是很可贵的。不像有些人炼丹念咒,幻想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接下去具体写从生到死,只要一停止呼吸,便已名登鬼录。陶渊明意识到,人死后一了百了,再无知觉,是知道没有什么所谓灵魂之类的,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是非功过,荣辱得失,谁能评说!所以他说: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只剩下一具尸体纳入空棺而已。

不如在世的时候多喝几杯酒。西晋时张翰曾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陶渊明似有同感。

以下娇儿、良友二句,乃是根据生前的生活经验,设想自己死后孩子和好友仍有割不断的感情。

得失四句乃是作者大彻大悟之言,只要人一断气,一切了无所知,身后荣辱,当然也大可不必计较了。

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虽近诙谐,,却见出渊明本性,是其肺腑之言。他平生俯仰无愧怍,毕生遗憾只在于家里太穷,嗜酒不能常得。




上一篇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及答案|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