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学习了《桃花源记》这篇美文,大家一定非常向往陶渊明笔下描绘的桃花美景吧,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揭开《桃花源记》的结尾之谜,一起来看看吧!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的结尾,功力十足地玩了一招惊天动地的“乾坤大挪移”,高妙地把桃花源隐匿起来,消失于大家眼前——“处处志之”的渔人找不到桃花源,高尚士刘子骥找不到桃花源,其他人也找不到桃花源。

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呢?陶渊明对桃花源的神秘化处理,有趣有味,魅力非凡,引人深思。

第一,从“外人”的角度来思考找不到桃花源的原因。

首先,“外人”迷失了寻找桃花源的路道。渔人是见证过桃花源的唯一的“外人”,他有关通往桃花源路道的记号,是“外人”进入桃花源的关键线索。然而,当渔人报告了太守之后,兴冲冲地带着其他人企图重返桃花源时,却意外地发现所有的记号都不见了,再怎么样都找不到进入桃花源的路道了。好端端的记号哪里去了呢?这个奇怪现象完全可以这样来解决。笔者认为,是桃花源人破坏了渔人的记号。渔人离开桃花源的时候,对“外人”戒备心很强的桃花源人,不大放心渔人,就悄悄地跟踪渔人,不但毁灭了渔人所作的记号,而且在某些重要的地段采取了保护措施,做手脚迷惑“外人”,拒“外人”于桃花源之外。

为什么离开渔人的“记号”就找不到进入桃花源的路道呢?这与桃花源的地理环境有关。桃花源位置偏远,路道复杂。渔人在发现桃花源之前的“忘路之远近”,暗示桃花源与外界的距离,远到让渔人无法算计。渔人离开桃花源时的“处处志之”,暗示桃花源的路道极难辨认,沿途山水错综交织,凌乱到让渔人无法识记。桃花源特殊的地理形势,进一步阻堵了“外人”迈向桃花源的脚步。

其次,“外人”削弱了寻找桃花源的热情。言辞凿凿的渔人最终找不到桃花源,决心寻找桃花源的刘子骥不久“未果”而死,这两件事如果联系起来想想,不难发现一种可怕的事实:桃花源好像有“神力”保护,寻找桃花源是没有结果的,甚至是没有好下场的(渔人找不到桃花源可能受到太守处罚,刘子骥不久就死了)。可以这样说,这两件事有效地渲染了一种玄乎其玄的神奇力量,极大地震慑了“外人”对桃花源的兴趣。此外,渔人找不到桃花源,在别人看来,渔人有说谎的嫌疑,这也能够有效淡灭“外人”寻找桃花源的兴趣。

第二,从陶渊明的角度来思考找不到桃花源的原因。

首先,陶渊明认为桃花源外面的人灵魂丑陋,不配得到桃花源。课文以渔人作例子,以点带面批判了“外人”的丑陋灵魂。渔人离开桃花源的时候,桃花源人郑重地请求渔人不要跟其他人说起桃花源,可是,渔人出来后,马上就把桃花源的情况报告给太守,并带上其他人重返桃花源,完全不顾桃花源人先前的深情嘱托和热情招待,可见,渔人是一个没有信用的小人,是一个没有情义的小人,是一个没有感恩心的小人。同时,渔人一下子就把桃花源的情况报告到官府,搞得很大场,暴露了渔人企图捞到官府奖赏的不良居心,表现了渔人自私贪婪的恶性。渔人的丑陋折射了“外人”的丑陋,那么,由这些严重“缺德”的小人组凑而成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尔虞我诈、争斗不断的黑暗社会,广大无权无势的老百姓一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百姓生活的痛苦,抒发了陶渊明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其次,陶渊明热爱桃花源,保护桃花源。桃花源是人间天堂,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陶渊明极其珍爱,满心追求。桃花源作为美好社会的象征,其美好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环境美好。整齐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翠绿的桑竹,祥和的气氛,展示了桃花源的迷人环境。二是生活美好。昌盛的禽畜,怡乐的老幼,丰足的衣食,分明的作息,展示了桃花源的幸福生活。三是人性美好。对耕作的辛勤,对客人的热情,对邻里的和睦,对不幸的同情,对和平的珍爱,展示了桃花源的善良人性。陶渊明多方面描绘桃花源的美好,抒发了他对美好社会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

综合上面两点思考,可知陶渊明将桃花源神秘化,是有意而为的良苦用心——陶渊明不愿意丑陋的“外人”破坏他心中神圣的桃花源。这很好地强调了陶渊明心中的美好愿望,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真是匠心独运的精彩设计。




上一篇赏析何其芳《秋天》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