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设计】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重点)

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

(一)学生说诗

(二)教师评诗

平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

(一)诗人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写月名,捉月死。

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

(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节奏、平仄、押韵)

(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

(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平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四)情感美:真挚淳朴,深切感人。

五 、布置作业,拓展诗境

1.默写这首诗。

2.查找“月亮”或“友情”的古诗并标上平仄。

3.探究“龙标”、“五溪”、“夜郎”的变迁。

【教学总结】

一、成功之处

1、使用讲学稿,学有所依,目标明确。讲学稿是有效引导学生完成课业任务的有力保障。可以说它涵盖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各项内容,学、讲、练结合,手、脑、眼并用,使生摆脱了原有的只听不看、只听不练的单调的学习模式,克服了固有的学习惰性。讲学稿以书面的形式把所学的内容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为教师直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了有力依据,也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起到了重要作用。

2、本节课内容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1)本首诗是学生升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首唐诗,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诗词诵读四步法:知作者——诵诗文,——品诗句——悟诗情。这不仅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方法,也对今后的诗词学习起到了指导的作用。(2)就中考而言,诗词诵读必不可少,其考察范围不拘一格,单靠抓重难点,已远不能满足中考要求。本首诗也不例外,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故讲学稿内容涉及了作者、易混字词、朗读节奏、文学常识等最基本的知识,旨在提示、强化学生记忆,夯实基础。对重难点问题的生成,也不是一蹴而就,力求把知识问题化、问题梯度化,使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做到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3)板书设计,一目了然,构建了知识框架。合理有效的板书为本节课的内容起到了总结概括的作用,便于学生对知识整合与识记,形成了知识框架,达到了概括能力提升的目的。

二、不足之处

1、学生学习步调不一致,教师缺乏灵活多变的调控措施。在自主学习环节,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快速完成任务,而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相对滞后,速度较慢。为照顾到全体学生,教师不得不耐心等待,致使优等生相对时间闲置,出现了时间浪费的现象。我想今后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引导优等生:(1)反复识记,加深印象。(2)优帮差,提升自我能力。(3)回归文本,为质疑问难做充分准备。总之,力争使每位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让他们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能力。

2、小组合作欠积极,教师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在小组合作讨论环节中,组员显示出较大的盲目化、形式化,“做个样子给老师看”的心里很严重。如:当老师提到对 “杨花”这一意象的理解时,很多学生不从问题本身入手,大胆质疑讨论,而是急于翻阅参考资料,盲目求助于组员,更有甚者,泰然处之、坐享其成。对这一现状,教师显得无所适从。我想,今后应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1)采取小组积分,引入竞争机制。(2)充分发挥组长的协调作用,把任务下达到每个组员,发挥整体优势。(3)对学生的回答多鼓励少批评。(4)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较难的问题,适时地给予点拨指导。避免过度等待、不等待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提高课堂效率。





上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刻舟求剑》教案设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