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案例再现】
片段一
师:想不想不用老师教,自己试着把课文读一读。
生:想
师:好吧,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两遍。自由读读吧。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刚才孩子们读课文的时候还有点儿读不准确、读不通顺,没关系,等咱们和生字娃娃交上朋友了,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师:咱们比一比谁先记住生字娃娃的读音和样子。拿起笔,圈出戴小红帽的生字,一边圈一边读。
生:一边圈生字,一边读
师:同桌比赛读生字娃娃,看谁读得准。
生:同桌比赛读生字
师:生字娃娃跑到卡片上啦,咱们开着火车叫叫它,火车开哪里?
生:开火车读生字
师:生字娃娃带着词语朋友飞到大屏幕上来了,咱们来练习读一读吧。
生:自由练习读词语
师:你刚才读得好认真,你来领着大家读一读。
生:教读词语
师:咱们分男女生比赛读,男女生轮流读,看谁读得准。
生:分男女生比赛读,同时互相纠正字音。
师:生字娃娃脱掉了帽子,你还认得吗?同桌互相考考,看谁认得多。
生:同桌互相读,互相纠正字音
师:谁来点鞭炮?(抽生读词语)
生:读词语
师:生字娃娃要回家了,咱们快快点点名。
生:抢读词语。
片段二
师:我们通过努力,把课文读得准确、通顺、流畅了,真了不起,夸夸我们自己吧。
师:这几个生字娃娃生怕你们以后认错了他,还带来了几个字谜考考咱们,(出示字谜)看:两(目、木)同音不同样,同坐一心上。
生:想
师:你怎么想的?
生:想字的上面是两个(木、目),它们的读音相同,但是样子不同,又都在心字底的上面。
师:你真会想,而且还善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你真行。又来:点字去掉四点底,左边跑来一个立。
生:站,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走字去掉十字头,捡来宝盖放上头。
生:定,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怎样记住“串”?
生:串字是两个口中间加一竖,上面的口小一点。
生:串字就像羊肉串,两个口就像两片肉,那一竖就是串羊肉串的竹签。
师:你们都看到过一串一串的什么东西?
生:一串珍珠、一串水珠、一串佛珠、一串羊肉串……
片段三
师:这三个生字娃娃说,过去好多的小朋友都把他们的样子记错了,所以他们特意留下来跟我们多相处一会儿,好让我们牢牢地记住他们。看,他们还带来了礼物呢?(出示竹和衣服的实物图片)这是什么?
生:竹子和衣服。
师:谁能把这两幅图和这两个字的样子联系起来想想。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竹”字的两个撇和横就像两片竹叶,竖和竖钩就像竹竿。
生:衣服的帽子就像服字右边的横折钩,拉链就像竖,两只衣袖就像横撇和捺。但是不知道那个月字旁是什么意思。
师:月字旁的字很多又叫月肉旁,表示跟身体有关系,你看衣服是穿在身上的,所以有个月字旁。记住了吗,咱们闭上眼睛书空这两个字。
生:闭上眼睛书空。还不会的孩子也可以看着书空。
师:只剩“轻”一个人了,好孤单哦,我们赶快想办法记住他,让他回到生字娃娃的队伍里去吧。这个字里有的新的偏旁,叫“劲”字旁,大家跟我一起写。
生:跟着老师写劲字旁。
师:这一部分是个又字吗?
生:不是。
师:哪点不同?
生:又字的捺要变成点,而且不和横撇交*。
师:对,一定要记准这个笔画,现在这个字就好记了,说说看。
生:车字旁加个劲字旁。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如何让识字教学生动有实效,我采取了以下的做法:
一、简简单单教语文,突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教学目标设计简洁、集中单一。这是第一课时,整堂课的目标重点就是在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识14个生字,重点指导并会写“珠服竹轻”这4个字。目标简洁可行。
2.教学结构简略。识字课读书是手段,识字是目的。这堂课的结构是随文识字。这样的设计符合本套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识字的特点,使学生实实在在有收获。
二、遵循儿童认字心理,突出语文的有效性。
1、随文识字。为突破教学重点分散难点,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随文识字。在初读课文阶段,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并通过自读、互读、齐读、指名读读课文等方式,使学生对生字新词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接着,在精读阶段,随文识字,结合具体语言环境,重点解决字形与字义的问题,并在逐段朗读的过程中不断复现生字,强化巩固识字。最后结合语境让学生复习生字,在指导书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识字方法多元化。如形声字识字法,还有顺口溜识字法,猜字谜识字法,联系生活实际等等。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本课在借助拼音读,开火车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的基础上我主要引导学生从猜字谜识字法和形声字识字法分别学习具有代表性的生字,如“想站定串”采用字谜的方法让学生记忆,而“竹服”运用形声字进行记忆,这样,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主动识字的愿望,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识字能力。
本文来源于本站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上一篇: 《三个伙伴》教学反思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